视听四川 百部川扬 | 驻村帮扶故事 我的瓦曲窝驻村时光

admin 2025-07-26 11:38 新闻动态 75

局乐山传输台驻村干部  张智俊

640.webp (7)

▲晨曦中的瓦曲窝村

群山如黛,云雾缭绕。瓦曲窝村,这枚镶嵌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西北褶皱深处的明珠,距离县城43公里,平均海拔千米。村支书李拉美初次向我介绍村情时,那串数字——离场镇8公里,幅员10平方公里,辖4个彝族小组——沉甸甸地压在肩头。陡峭的地势、闭塞的交通,预示着帮扶之路的崎岖。然而,当第一缕晨曦为山脊镀上金边,清脆的鸟鸣唤醒沉睡的山谷,我整理衣装,深吸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,属于我的彝乡驻村故事,便在朝阳中铺展开来。

叩开家门,连起心桥

初来乍到,懵懂与热情交织。我成了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身后的“小尾巴”,如饥似渴地学习村情民情,更将惠民政策嚼烂了咽下。八月的热浪翻滚,正是开展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的关键期,这成了我真正“走进”瓦曲窝的契机。整整两周,我紧随村组干部,跋涉在蜿蜒的山路上,叩开一扇扇房门。村干部淳朴的介绍——“这是我们村新来的驻村队员,省广播电视局的……”——如同烈日下递来的一碗凉茶,瞬间消融了陌生。我笨拙却真诚地宣讲政策,留下工作队的联系方式,那薄薄的联系纸片,成了连接我与这方水土的第一根丝线。

640

▲入户宣传惠民政策

风雨同舟,土豆情暖

彝乡的夏季,是暴雨山洪多发的季节。一个寻常的清晨,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宁静:“小张,二组有户遭灾了,快,一起去看看!”没有丝毫犹豫,蹬上筒靴,我便与村干部冲进雨幕。受灾的院坝里,积水没过了脚踝。没有过多言语,我们抄起工具,与村民一同奋力清淤。汗水混着雨水淌下,热情好客的彝家阿妈默默搬来板凳,转身从灶膛里捧出一碗热气腾腾、刚煮好的土豆,不由分说塞到我手中。指尖传来粗陶碗的温热,鼻尖萦绕着土豆质朴的芬芳。一口咬下,软糯甘甜,暖意从胃里升腾,直抵心间。那一刻,冰冷的雨水仿佛蒸腾成了心头的暖流,无言的情谊在共同的劳作与这碗简单的食物中悄然滋长。

640 (1)

▲帮助村名处置灾情

笋香萦绕,共盼丰年

梅林镇瓦曲窝村以“青梅、白竹”闻名。金秋九月,正是白笋飘香的时节,却也愁坏了为销路发愁的村民阿洛夫妇。“你再等等,他进山了……哎呀,电话打不通,不在服务区!”阿洛的妻子搓着手,一脸焦急地对守在板凳上的我说。“不急,我等他。”山里的信号时断时续,两个小时的等待里,只有山风低语。终于,一个湿漉漉的身影出现在小径尽头——阿洛背着沉甸甸的背篓,两手提着鼓囊囊的编织袋,裤脚沾满泥泞。“山里的笋子好,匀称,味儿也正,让你久等了!”他憨厚的笑容里带着歉意,和妻子麻利地过秤。当厚实的报酬交到阿洛粗糙的手掌中,他咧开嘴笑了,连声道谢。“没事儿!再有笋子、山货,只管找我!”道别时,望着他们忙碌而满足的背影,我深深感佩于彝乡人民的勤劳坚韧。此后,利用网络平台,我成了小小“推销员”:发布农产品信息,讲述农户故事,分享山间美景。半年多来,几番牵线搭桥,为6户乡亲外销竹笋、山货累计三千余元;更积极向“娘家”省广电局申请内部采购,组织同事们“以购代捐”,涓涓细流汇聚,为彝乡产业振兴添砖加瓦。

640.webp (8)

▲笋子丰收

广播传声,情系万家

“我们组没广播,留守老人又用不来手机,大事小事宣传要靠腿……”村民代表大会上,老组长们的诉求出奇一致。调研发现,旧广播受制于重峦叠嶂和设备老化,声音微弱,信息传递宛如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梗阻。多方奔走协调之下,今年三月末,崭新的应急广播系统在瓦曲窝落地生根。“组组响”的梦想终成现实,党和政府的声音、村里的通知,瞬间便能穿透山岚,抵达每一个角落。调试成功那天,村支书李拉美熟练地打开话筒,洪亮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:“各组村民注意了,森林防火,人人有责……”他转过头,对我展颜一笑:“小张,这广播好!以后有啥险情,消息跑得比腿快,村民们安全更有保障了!”那笑容里,是信任,是安心,更是共同治理好家园的笃定。

640 (2)

▲村应急广播系统运行

自去年七月驻村,时光荏苒。瓦曲窝的每一条山径、每一户院落,早已印刻在心。从最初的陌生疏离,到如今走在路上,总有热情的“小张,吃饭没?”在耳边响起。这细微而深刻的变化,如无声的溪流,时刻滋养着我的初心。它激励我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用力扎根,用心倾听,用情奉献,同淳朴坚韧的彝乡儿女一道,共同执笔,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答卷。

上一篇:跟着冰雪去旅行 山东省第八届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成功举办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点文章

ng体育账号